发表日期:2021/12/28 8:47:08
已近深夜,徐州市农科院4楼办公室的灯仍然亮着,灯下若加思考的敲着电脑的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从事甘薯科研事业44年,连续五届被评为徐州市优秀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因工作特别突出,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21年 3月马代夫研究员塑像入驻徐州市好人园。一向忠诚担当、矢志不渝;执着朴实、无私奉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就是2008年以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甘薯体系”)首席科学家,徐州市农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原徐州市农科院副院长马代夫研究员。
不辍追求,他是中国甘薯科技创新的“领跑者”
“一生专注于此,就是要让种植者致富、加工者发财、食用者长寿,让中国甘薯产业走在世界前列”,在马代夫研究员的报告里,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他追逐一生的坚守与承诺。
2007年,因工作特别突出,并长期从事协调全国科研单位联合攻关任务,被农业部委托开展国家甘薯体系建立调研工作,2008年体系建立,马代夫众望所归担任体系首席科学家,这一干就是13年。“建设甘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要全国一盘棋,加强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他的谋划下,甘薯体系在全国现已拥有24名岗位科学家,岗位设置涵盖甘薯遗传改良、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控、产后加工、农业机械和产业经济全产业链发展;25个综合试验站遍布全国甘薯各主产区。由他主导制定的《甘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把我国甘薯产业技术水平明确为“保持世界先进”,业内专家誉称“世界甘薯看中国,中国甘薯在徐州”。
他潜心致力于甘薯种质创新,率先提出了建立甘薯骨干亲本筛选程序,构建甘薯遗传改良计划,创建生物技术实验室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利用骨干亲本育成甘薯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利用面积达15143万亩,累计经济效益达120多亿元。目前全国甘薯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为我国自育品种,彻底打破了我国甘薯生产用种由日本品种(冲绳百号)一统天下40余年的局面。
“如今,从田头到餐桌、从研发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我国甘薯科研关注点都进行着转变”,甘薯种植面积由1.5亿亩调整到6000万亩,产值却大幅度增加,甘薯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优势产业、城乡居民的保健康食品。2019年5月23日,马代夫研究员去湖南出差拜见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时,袁院士挥笔题写
了“扶贫攻坚,甘薯当先”,这既是对甘薯科技产业成就的认可与赞赏,更是对甘薯科技工作者的厚爱与勉励。
2019年马代夫(左2)和袁隆平院士在一起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马代夫研究员带领团队紧紧围绕甘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准的成绩:开发并构建了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建立分子信息数据库,建立了多套轻简化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开发节水减排的甘薯淀粉加工新工艺,突破了鲜甘薯燃料乙醇高效转化关键技术。我国甘薯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已从跟跑、并行到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6年,马代夫研究员被国际块根作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敬业奉献,他是甘薯事业的“追梦狂人”
“I can not do everything best, but I do my best for everything”“献身农业科研事业,我终生不悔”,讲台上,马代夫的党课激情飞扬,台下的党员却已泪流满面。
那是在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和劳力紧张一年夏季,为按时完成科研任务,他成了熟练的“拖拉机手”,白天进行田间作业,上半夜加班放水,下半夜编写试验方案。白天天旱无雨、烈日炎炎,田间象蒸笼一样,晚上蚊虫叮咬,全身奇痒,还要伏案工作。艰苦的环境,连续的工作,那种辛苦真是难以想象,这对马代夫研究员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守则担当是他的做事姿态。马代夫在应农业部、科技部邀请参加国家攻关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评审的出发前一天,他却得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整整一夜,但是他为了不影响评审,边输液边整理资料,输液尚未结束,他坚持拔掉针头北上,妻儿只好含泪送别。还有一次,他在短短的12小时内吃了10多片止痛片,坚持完成了资料分析工作,保证了试验攻关的正常进行。
“马老师的精力特别充沛,我们年轻人体力都跟不上……”熟悉马首席的人都这么说。
去过他办公室的人都知道,除了办公桌上、桌旁、会议桌上垒的高高的资料,简陋的屏风后面是一床简陋的铺盖。白天白大褂,晚上电脑旁,饿了嚼点方便面,困了沙发上打个盹,他总是说“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只是选择了勤奋而已”。“一个职位一方责任”担任首席科学家以后,这份勤奋确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成了同行专家眼里的“铁人”。国家甘薯体系建立之初,每一份文件、章程他都亲自起草,所有文件、报告他都精心修改,每个岗站工作都了然于心,每个问题都有调研和答复,每项决策都会征求执行专家组意见……尤其是每到甘薯体系年终考评、科研项目申报、研究课题总结时,他常常一周吃住在办公室,很多次都被锁在办公楼里,饭也没得好好吃。
有一次申报项目,申报的材料一准备好,饭也没顾上吃,接过同事从伙房买来的包子,家也没回就上了赴京的列车。同事问他“你这样拼命值得吗?”“别人理解吗?”他确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党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也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
像上述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曾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这是对他辛勤付出最崇高的肯定。
呕心沥血,他是无情的“贴心人”
马代夫研究员作为甘薯学科的领头人,为了维持全国甘薯科研整体优势,他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都尽可能增加参加单位地拨付经费支持兄弟单位的甘薯科研。他作为研究生的导师,他把床铺让给学生,自己睡在地板上,如今他已桃李满天下,成为科研骨干,他的孙女常说“爷爷的学生比叔叔、阿姨还要亲”。为了科研,他经常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还半开玩笑的说“电脑和我一样没睡觉” ……
要说亏欠,马代夫的一生亏欠的只有家人。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孝父母何以孝国家,我想多尽点孝,确始终未能如愿”。他的母亲有一次不慎摔伤胳膊,医院里的母亲对看望他的人说的第一句话是:“别告诉代夫,他太忙了”。父亲患病13年,他仅在父亲临终时请了几天假,父亲坟墓迁移时,为了不打乱当天的涉外接待日程,他坚持送走外宾后才匆匆赶到父亲墓地,那时,父亲的骨灰早经安葬。
有一年年,60多岁的马代夫正出差在外,其夫人检查身体被告知病情很重,他含泪做完会议总结报告,急速赶往医院,他的夫人也是业内知名的甘薯专家,事后大家了解情况,很多人谈起此事都流下了眼泪,他的夫人住院手术期间,他边工作边照顾夫人,起初医生护士有点不满意,认为他三心二意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后来看到他对夫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勤奋的工作,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他是体系的好领导、学生的好导师,他还是农民的好朋友。2016年,他牵头组织甘薯科技苏鲁豫皖行,为节省开支,他亲自驾车5000多公里,每到一处,都开展技术讲座,深入田间地头解疑答惑。农民们饶有兴趣的围着他惊奇的说“你这个司机不简单啊,还能讲课作报告”。近年来,他牺牲一个又一个节假日,奔波125个甘薯示范县和25个国家级贫困县,打造了“一县一业”现代产业新模式,建立了“三区三州”对口扶贫工作泸水样板,编著了《甘薯产业精准扶贫实践与成效》……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农民5000余人次,推广示范新品种550余万亩,多个贫困地区农民种植甘薯产量翻番,效益翻倍。
年近古稀,初心未改。如今,已是68岁高领的马代夫研究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努力奋战在国家甘薯科研一线,他无私奉献、守则担当,他淡泊名利、任劳任怨,他忠诚朴实、勤奋拼搏,他的“甘薯梦”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但他仍然坚守着一名农科人最崇高的情怀。
copyright 2012JSSAT of CHINA 徐州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变相复制网站部门或者全部信息 建议使用IE6以上 分辨率1024“768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