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的大家庭包括三‘钛’:常规钛合金、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和钛基复合材料。从当前航空应用的角度看,还处于常规钛合金‘一枝独秀’,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和钛基复合材料‘含苞欲放’的阶段。然而,从潜在航空应用的角度看,‘三钛争艳’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在近日举行的中航工业航材院2014年度航空材料院士论坛上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也指出,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来实现的。现代先进航空发动机性能、可靠性和推重比的提高,材料和制造技术的贡献率约占50%—60%。
由于钛合金的密度比钢小得多,而强度又和钢很接近,因此,它可以大大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重量。 “结构轻量化等方面有增无减的刚性需求,使航空应用领域越来越离不开钛”。曹春晓举例道,美国波音787机体钛合金用量达15%,创下民用客机机体钛合金用量最高记录。这一记录有望被俄罗斯正在研制的新一代150座级的客机MS-21打破。MS-21机体钛合金用量高达25%,计划在2015年推出。
我国一些飞机机体结构中的钛合金用量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商用支线客机ARJ21的钛合金用量为4.8%,商用干线客机C919的钛合金用量为9.3%,和波音777相比略高,波音777为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