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淮海科技奖评审工作已顺利结束。其特点:一是时间跨度长,前后历时近一年半;二是申报成果项目多,受理的申报成果项目达到142项,大大超过往届;三是首次开展了科技人物的评选,受理了26位科技人物的推荐申报。9月20日《徐州日报》发布了对第三届淮海科技奖获奖成果项目进行公示的公告,淮海经济区各市科协网站同步开展了公示。
与前两届相比,本届淮海科技奖的形式审查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把关。形式审查着重从申报资料的完整性、成果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等方面进行审查把关。在审查中,针对一些成果价值较高但资料有欠缺的项目,指导其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资料等。本届未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项目比例达到30%左右,也创了历届之最。
8月17日和9月7日分别召开了第三届淮海科技奖专业初审和综合复审会议,来自淮海经济区10多个城市的20多位专家,分为农科、理工科、医科、科普(软科学)和人才等专业组,分别对申报的成果项目和推荐的科技人物进行评选,形成了推荐获奖成果89项、推荐淮海科技英才奖励2名、推荐淮海科普典范奖励3名。
9月19日,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淮安师范学院、蚌埠医学院、徐州医学院的教授专家们,对综合复审推荐的13项候选一等奖成果开展答辩评审,会上推选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博导为答辩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会议采取由项目完成人陈述和专家现场提问的方式,对每项成果的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等进行评估确认,最后筛选出了10项一等奖成果。
从第三届淮海科技奖的评审过程可以发现:虽然淮海科技奖经过多年的宣传发动,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可,特别是历届参与评审的各地专家和申报人员对淮海科技奖的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为淮海经济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座高端平台,对推动淮海经济区科技进步和协作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可是在对淮海科技奖的作用认识和工作推动等方面,各成员市之间还有着较大差距,仍需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当前迫切需要做好持续深入地宣传发动工作。另外,对淮海科技奖申报材料的组织,仍需在形式、格式、编辑等方面加强培训,力求完整和统一协调,以提高形式审查的通过率。(作者:淮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