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和非遗的兴趣,引导孩子养成互帮互助的宝贵品质,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十七名支教志愿者于7月2日在丰县王沟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素质拓展活动,活动反响十分热烈。
科技赋能,点亮科学之光
在这里,科技的奇妙与文化的厚重交织碰撞,为乡村孩子们编织出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想。支教团队带来了众多新奇课程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科学体验非遗,滋养着小朋友们对传统与美的感知,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童梦画卷。
在首日的科普活动现场,孩子们围聚在空地上,亲手组装“水火箭”。通过简单的塑料瓶、水和打气装置,一个个自制火箭在气压作用下冲向天空,欢呼声此起彼伏。这堂生动的“飞天课”,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反作用力原理,埋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
在小朋友浓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一场热闹的科技问答竞赛在老师幽默的演讲中拉开帷幕。“彩虹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老师的问题刚落下,孩子们便争相举手抢答。从生活常识到自然现象,一个个科学知识点在问答中被解锁,孩子们在比拼中巩固了知识,更爱上了探索“为什么”的过程。
第二日的非牛顿流体和焰色反应对小朋友们也有莫大的吸引力。“用力捶打时它像石头一样坚硬,轻轻触碰却像液体一样流动……”在非牛顿流体制作中,孩子们用面粉和水调配出“神奇材料”,亲身感受物质的奇妙特性。志愿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了这种特殊流体的科学原理,激发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
“哇~好神奇!”见识过火焰魔力的同学无不发出惊叹,“灼烧时它绽放出绚烂的色彩,红如玛瑙、紫似霞光……”在焰色反应实验环节,孩子们看着不同金属盐在火焰中变幻出各异的光芒,亲身见证了化学的魔幻魅力。老师用生动的比喻讲解着电子跃迁的奥秘,让孩子们明白每种颜色背后的科学密码,点燃了他们探索微观世界的热情。
文化浸润,滋润精神沃土
扎染在中华非遗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本次支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蓝白之间,晕染出自然的诗意。非遗扎染体验课上,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捆扎、染色技巧,看着白布在染料中慢慢变幻出独特的花纹,脸上满是惊喜。一块块带着童真印记的扎染作品,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更在心中播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
在艺术文化板块,孩子们或拿起画笔勾勒乡村风光,或在光滑的石头上描绘卡通形象。素描课上,他们学着观察光影与线条;石头画创作中,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让普通的石头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艺术的熏陶让孩子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也让乡村的角落因这些童真创作而焕发新的光彩。
科技与文化的双重滋养,让王沟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这个盛夏收获了知识与快乐。这场家门口的“成长盛宴”,不仅丰富了乡村孩童的暑期生活,更以多元方式助力他们拓宽视野、涵养心灵,为成长之路增添了别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