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绿色低碳能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会”第二阶段的专家-企业对接活动于11月9日举行。徐州市化学化工学会联系中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6所高校的12位教授组成两个专家团队,在市科协副主席宋恒带领下,赴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贾汪)和江苏康巴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沂)开展技术咨询对接活动。本次活动构建了“学会组织、企业发声、高校支撑”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了产学研三方的高效对接与深度互动。
专家团队与中电工研研发人员座谈
中电工研总经理齐健首先介绍了公司在固态储氢材料与系统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特别是在钛锰合金储氢装置量产方面的突破。接着指出,公司当前也面临提升材料的重量储氢密度,以及增强储氢材料在循环使用中的结构稳定性和抗粉化能力等主要技术难点。专家团队经过讨论,提出通过添加钒基材料、优化制造工艺以提升Ti-Mn合金储氢容量与温度适应性等建议。同时指出需通过材料体系创新、结构稳定性优化与生产工艺集成等多路径协同,推动固态储氢技术产业化突破。

万红日秘书长、齐健总经理与王鹏副教授共同签约
在与会专家的见证下,万红日秘书长、齐健总经理与王鹏副教授分别代表企业、学会和专家团队,共同签署了《氢能与合金储运氢材料研发及应用》合作意向书。齐健表示,该合作不仅有望突破高性能低成本储氢材料开发瓶颈,也将探索产学研长效对接机制。
江苏康巴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袁子淳在介绍公司生产工艺时指出了制约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一是低温消毒剂面临的三大技术难点,即低温下消毒剂易凝固分层、抗冻剂与杀菌成分兼容性差,低温降低消毒剂活性;二是聚维酮碘稳定性不足,及碘制剂挥发分解难题。

专家团队在江苏康巴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化学分析室考察
专家们经过讨论,对第一个瓶颈提出“双路径”解决方案:一是设计新型季铵盐,调节烷基链、头基及反离子,提升其消毒效果及低温活性;二是开发新型无醇抗冻增效剂,采用季铵盐与PHMB复配体系,通过纳米乳化技术使其在-20℃仍保持均一稳定。对第二个瓶颈,提出三维度系统性方案,即配方体系、生产过程与储存包装。该方案通过抑制碘挥发、分解和氧化,从源头解决稳定性难题。
为进一步加强对低温消毒技术创新研究,潘运平董事长代表公司、冯长君名誉秘书长代表学会,分别在《新型结构季铵盐消毒剂的研发》合作意向书上签字。潘董事长认为,该项目的完成不仅将填补国内低温高效消毒剂市场空白,破解养殖行业冬季生物安全难题,更探索出双创精准对接的长效机制。
宋恒副主席代表市科协和专家团队感谢两家公司的支持。同时强调,学会平台有效整合了高校智力资源,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降低研发风险、促进成果转化。希望以此次对接为起点,持续深化学会-专家-企业合作,推动上述项目落地见效,为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苏公网安备32039302000108号